首页 > 大使信息 > 讲话及采访
罗兴武大使接受丝绸之路杂志社专访
2004-09-07 00:00

7月16日,中国驻约旦大使接受约旦投资委员会主办的《丝绸之路》杂志社(中英阿三语杂志)记者的专访,就中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前景展望和在地区问题上的立场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采访的主要内容:

记者:对于约旦提供的投资机会,中国企业都抓住了哪些?
罗大使:近年来,约旦政局稳定,积极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实行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签订阿拉伯自由贸易协定、约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了约欧伙伴关系,与1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约旦建立了10个QIZ,19个自由区和亚喀巴经济特区。尤其自1998年美国批准建立合格工业区(QIZ)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来约投资办厂。
中国企业在过去的6年中,充分利用QIZ产品免配额、免关税的特殊政策,在约旦投资,办服装厂、进行带料加工、劳务合作,带来成批的美国客户,形成约旦最大的外国产业群,其投资规模达到亿美元,云集国际贸易经营管理人才
拥有骨干技工近万名,每年出口额达5亿美元,成功地实现了国际产业转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把资金、技术和市场带到约旦,通过合作培养了当地的专业队伍,建立了一支出口生力军,开辟了扩大就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地,使约旦和中国都受益。
在约旦投资的另一个典型是世界知名企业-中国海尔。利用约旦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条约,海尔在约旦MEC公司的合作下,投资1200万美元,建厂、转让技术、积极出口。2001年10月合资的海尔中东贸易公司成立,次年海尔开始供应家电散件,MEC加工出口,当年销售收入1400万美元。2003年海尔中东电器公司建成3万平米的一期厂房和仓库,设计能力为日产800台彩电、800台洗衣机、1000台冰箱、空调机的3条线年底投入试生产。今后,海尔中东贸易和中东电器公司的目标是中东、北非和地中海沿岸1.4亿人口的市场,预计年销售额1亿美元,同时创造上千个就业机会。
中国企业投资的另一形式,是以技术、KNOW-HOW和产品品牌参与约旦电信企业的运营,即将授权许可的第3家GSM运营商UMNIAH公司邀请中国华为技术公司加盟,引进技术,丰富市场,强化服务。
当前,中国企业围绕以伊拉克重建为主要目标的地区市场,进行考察和磋商,利用约旦的地理区位优势,拟开展加工和贸易转口业务,涉及电信、建材、机电设备、医疗卫生和日用消费品等各方面。

记者:中国政府如何贯彻“走出去”战略?
罗大使:“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提出是在2000年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说,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方针,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贯彻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就是要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开发战略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劳务出口等。通过建立海外生产体系和市场网络,提升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正确引导下,我国境外投资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3年,我国每年在境外新设企业从312家增加到510家,每年中方投资总额从7.85亿美元增加到20.87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中,主要是资源开发项目,正在迅速发展的还有带料加工再出口、科技研发和贸易商城项目。根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将提速,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即2006-2010年有可能达到每年80-100亿美元。
在约旦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表现,中国厂商把中东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送过来,使中国成为去年约旦进口的第一大国,同时中国根据自己对资源的需求,每年购买约旦的钾盐和化肥原料,成为约旦最主要的买家之一。中国在全球知名企业-海尔在约旦建立了中东最大的家电厂,不仅供应散件、转让技术,而且带动约旦的出口。在约旦出口增长最快的QIZ,中国包括港、台企业投资约近亿美元,建立了19个服装加工厂,在中国劳务人员的教练和带动下。建立起约旦自己的出口产业队伍。中国石化公司和水利电力公司等企业在约旦成功地承包了约旦水利灌溉,复合肥厂工程,在业界赢得很好的声誉。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更高地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并以成功的实践业绩告诉世界,
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摒弃了近代以来世界后兴大国依靠侵略战争,依靠集团对抗扩张,以争夺霸权的崛起道路。

记者: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挑战及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扬长避短?
罗大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我们一方面信守中国政府的承诺,另一方面,积极运用WTO的机制,寻求解决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做出了巨大的承诺。仅以关税为例,从2001年12月我国入世以来的25个月中,我总平均关税从15,3%下降到10%左右,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谈判中,无论是农产品还是非农产品,这样的关税削减速度和幅度都是罕见的。中国是全世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还有三千万贫困人口,中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300美元。2003年人均GDP刚达到1000美元,20年后,仍不到3000美元,依然只相当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的平均水平。然而在相当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从加入WTO之日起,取消了所有的出口补贴,并将国内支持约束在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政府付出巨大努力,对多边贸易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将在未来20年中成为全世界第二个大市场,世界各国都能从中国的发展中找到巨大的商机。从进口来说,2002年前5年里,中国从全世界进口总额1万亿美元,而近3年就进口1万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将每两年进口1万亿美元,这将为WTO成员的发展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贸易利益。
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键过渡期的到来,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我们密切跟踪开放市场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及时、合理、有效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依法维护我国产业的正当权益,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两年来建立健全了进出口公平贸易法律体系。圆满完成了《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的修改计划。其次,高度重视贸易摩擦应对工作,加强了应对资源的整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再次,充分行使世贸组织所赋予的权利,依照世贸规则及国内法律规则,加大了进口贸易救济调查力度,维护国内产业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及我国对世界经济事务参与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还将频繁出现,我贸易救济措施及贸易壁垒应对工作面对严峻形势:如“非市场经济”、特保调查、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等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依然存在;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个案涉案金额有上升趋势,反补贴案件开始出现。因此,中国比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更加需要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更加需要参与、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需要国际社会大家庭里的彼此尊重,在取长补短中实现互惠互利,在求同存异中促进共同发展。

记者:2003年中国最重要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罗大使:2003年,对于中国而言,更是一个科技的丰收年。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顺利通车、中国科学家参与绘制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取得丰硕成果的北极科考、正在启动中的探月工程,当然,最令世人瞩目还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
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今天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州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从而揭开了我国探索太空的序幕…神州二号、三号、四号、一次比一次顺利,一次比一次接近目标,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离我们越来越近。公元2003年10月15日9时(北京时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清晨返回。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问鼎航天领域的崭新高度。
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74天,航行13985海里,沿途克服了北极气候、环境恶劣和海冰变化明显加快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和“了解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两个主要科学考察任务。
2003年2月,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研究项目负责人、第一军医大学教授原林透露,我国“数字虚拟人”数据采集,从标本的选择、仪器设备先进程度、铣削扫描精度定位,到血管显示等,均有重大突破和进步,其技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03年4月,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长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为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我国于1999年跻身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虽然参加时间较晚,但是我国科学家提前两年于2001年8月25日绘制完成“中国卷”,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
2003年1月,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浮运营示范线。他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最新成果,该线使用的高速磁浮列车的主要优点在于他是当今唯一能达到500公里/时运营速度的地面交通工具。

记者:2003年经济发展成果及对2004年前景的展望
罗大使:中国经济在2003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一个重要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87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7.1%,达到8512亿美元,由上年居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8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0万人。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3%。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又有新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2004年将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主要方针是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坚持扩大内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记者:中国“十五”计划概要
罗大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按照预定计划稳步发展。1996年至2000年实施的“九五”计划获得极大成功,而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十五”计划,汇出了新世纪第一个宏伟蓝图。“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 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5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 2005年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记者:您如何看待伊拉克的当前局势?如何看待路线图实施的可能性?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罗大使:中国人民的心始终与伊拉克人民在一起,对他们在制裁和战乱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对伊拉克局势变化保持密切关注。我们一贯坚持维护伊拉克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强调应由伊拉克人民发挥自主作用,伊拉克人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国家的事务,主张以安理会决议为基础,通过政治手段妥善解决伊拉克问题,尽快恢复伊独立、主权、和平、稳定与发展。然而,令人忧虑的事,到今天伊拉克战争结束已一年多,伊局势没有一天真正平静过。武装冲突、自杀袭击、绑架杀害外国人质、暗杀伊官员、破坏油田等各类事件从未停止过。
6月28日,美英联军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正式移交权力。这是伊拉克政治过渡进程中的重要事件。我们向伊拉克人民表示祝贺,希望伊拉克临时政府团结全体伊拉克人民,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帮助下,尽快稳定安全局势,推进伊政治过渡进程,早日实现“伊人治伊”,为建设独立、和平、繁荣的伊拉克而共同努力。然而,权力虽然移交,但对今后的伊拉克局势,普遍认为,权力移交并不意味着伊拉克安全形势在短期会有根本改观,乱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伊安全形势可以说是“大乱”,要达到“大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可以预见将是非常艰难和长期的。伊临时政府虽然在理论上拥有了主权,但实际上还面临着如何有效改善安全形势、筹备明年大选、协调与美英及联合国的关系、妥善处理萨达姆等前政府高官、尽快启动经济重建等一系列艰巨挑战。一句话,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伊人治伊”仍任重道远。
中国与伊拉克有着传统友好关系。自伊临管会成立以来,中国一直与伊方保持着接触。中国驻伊拉克复馆小组早在2月16日返抵巴格达,与伊各方面进行广泛接触。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国外长李肇星等领导人都曾会见过伊临管会领导人,中国也曾邀请了一些临时领导人访华。对伊拉克所欠债务问题,中国领导人和有关方面已多次宣布中国将积极考虑大幅度减免伊拉克对中国的债务。伊权力移交、临时政府成立后,中国政府立即表示祝贺。我们致力于中伊友好关系平稳过渡,期待着与伊拉克临时政府和今后民选政府发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关系,也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参与伊拉克经济重建,为伊拉克人民尽快重建美好家园做出贡献。
我们一贯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地区长期动荡的主要根源。地区有关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历史反复证明“以暴易暴”没有出路,和平对话以及政治谈判才是唯一有效途径。联合国有关决议及“土地换和平”原则应作为和谈的原则和基础。国际社会应为中东地区尽早实现和平与稳定而共同努力,而当事各方也应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努力。
当前,中东和谈形势非常困难,以色列继续在加沙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修建隔离墙。沙龙政府推出了单边隔离计划,“四方机制”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陷于停滞,中东国家普遍反映,由于伊拉克问题以及美总统大选临近,国际社会对中东问题关注减少,和平进程正处在十字路口。
中国对巴勒斯坦局势一直十分关注。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今年6月上旬刚刚又一次巡访中东,劝和促谈。中国支持一切有利于结束以巴冲突、实现中东和平的努力,但前提是以巴双方应该进行充分协商,并与“路线图”计划一致。
当前的中东形势十分复杂敏感,我们主张各方冷静谨慎,继续致力于执行“路线图”计划确定的和平进程框架。我们欢迎以色列撤出加沙计划,同时认为以撤出加沙计划应是“路线图”的一部分,应有后续行动,任何有关巴以最终地位的问题仍要通过谈判来解决。埃及新倡议对推动以巴止暴复谈和实施“路线图”计划具有积极作用,中方对此表示赞赏和支持。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继续为推动“路线图”实施、推动中东和谈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在安理会上发挥应有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中东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我们一直支持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一直维护联合国的团结与权威,在安理会通过1441号、1512号、1546号等关键决议上,中国与各方保持沟通、协调,发挥了积极而建设性作用。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中国一贯主持正义,多次在巴以冲突的危急关头,及时提议安理会讨论巴局势,投票支持巴方,并已先后多次在京承办有关巴问题的地区和国际研讨会议。中国将始终如一地在安理会等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中东事务,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继续发挥应有的大国作用。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